学校代码:420060006056   招生代码:956(武汉市)、6056(湖北省)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2-06-08浏览量2546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护理(0515-4)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三年

四、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全国各省、市、县城乡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合格人才及适应岗位群需要,具备护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护理人才。

五、职业范围

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并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热爱护理事业,具备一定的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护理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3.具有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

4.掌握必需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5.掌握从事护理专业实际工作所必需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和科研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保健等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2.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专科护理基本操作能力。   

3.具备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参与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病情和常用药物及疗效、心理反应的观察能力。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原则。   

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   

5.具备一定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   

6.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操作能力。   

7.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 理论知识。

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护理专业主要岗位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图

岗位能力

专项能力

单项能力

能力要素

相关课程

能力

测评

基本

能力

语言能力

中文

英文

1.表述能力

2.阅读能力

3.写作能力

4.演讲能力

《语文》

《英语》


计算机能力

计算机应用

1.计算机操作

2.课件制作

3.幻灯片制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高新等级技术

 

 

核心专业能力

 

 

     专业

能力

(1)掌握各种铺床法,病人入院及出院护理、晨晚间护理.

(2)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记录方法,氧气吸入法,吸痰法,鼻饲法,洗胃法,灌肠法,导尿术。

(3)掌握病人常用的各种卧位及约束法。

(4)掌握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掌握无菌技术操作。

(5)掌握口服给药、雾化吸入、注射法、静脉取血、输液、输血方法。

(6)掌握常规标本采集的意义及方法。

(7)掌握医嘱处理等记录单的书写方法。

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

具有初步的病房和病人管理能力。

 

《护理基础学》

《护理礼仪》

《健康评估》

《护理心理学》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⑴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⑵正确运用人际沟通技巧,收集病人基本资料。

⑶运用护理程序,实行整体护理。

⑷正确使用心电图机。

⑸掌握常见穿刺术的配合注意事项、三腔管护理注意事项。

(6)掌握常见实验室化验正常值(血、尿、便、肝功)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护理实践中一般问题的能力。

能初步运用预防保健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并能初步进行健康指导。

《内科护理》

《健康评估》

《社区护理》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⑴熟悉分诊。

⑵掌握心肺复苏术。

⑶熟悉常用急救药的作用、剂量、适应症及用法。

⑷了解心功能、呼吸功能、肾功能监测及仪器使用方法。

⑸熟悉常见中毒病人的抢救方法。

⑹了解抢救病人的配合,会作特护记录。

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抢救配合能力。

 

《急救护理》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⑴掌握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围手术期护理。

⑵掌握换药原则,掌握无菌技术操作。

⑶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方法。

⑷熟悉减压及各种引流导管的使用目的和护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外科病人进行基本护理。

《外科护理》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1)掌握妇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产科手术期护理。

(2)掌握孕产妇护理经验,与沟通能力,具备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妇产科病人进行基本护理。

《妇产科护理》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⑴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⑵扎好静脉穿刺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 

⑶掌握一定的儿童心

理学、儿童教育学等知识,和患儿得以融洽的交流。

利用所学知识,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

《儿科护理》

《护理心理学》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专业拓展能力

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专科病人进行护理

《社区护理》

《老年护理》

《中医护理》

护理专业技能达标

七、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政课、文化课、体育和健康、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依据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开设,并注重在实际中运用。

36

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依据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开设,并注重在模块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

36

3

哲学与人生

依据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开设,并注重在实际生活运用

36

4

职业道德与法律(卫生法、伦理)

依据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72

5

语文

依据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216

6

数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198

7

英语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216

8

信息技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64

9

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160

10

医用化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64

11

中国史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6

(二)专业技能课

1.护理学概论(基础)

本课程是研究护理专业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及重要基础课程,它包括了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护士护理病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应用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及沟通交流技巧等,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治疗的需要。本课程的知识框架和理论是建立在新的护理观的基础上,即对人、环境、健康与护理概念的认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系,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2. 正常人体学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正常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几种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的功能及其主要代谢过程。人体胚胎发育的概要及老年概况供选学。

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人体寄生虫。

4.病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与病理过程、常见疾病和主要脏器功能衰竭的基本病理知识。

5.药物学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6.心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心理卫生、心理学与护理的关系。

7. 卫生保健

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保健基本知识、人群健康状况调查的基本方法、疾病防治及社区护理等。

8. 临床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护理评估基础和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等的疾病概要与护理(精神科护理另列为必选课程)。

内科护理

本课程是一门关于认识内科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健康、增进健康的临床护理专业课。它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讲授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及健康指导。

外科护理

本课程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护理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的外科治疗和护理为重点,在讲授各系统常见的外科疾病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和健康指导。为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护理部分采用护理程序的方式进行授课,强调对外科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和专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程,它以妇产科的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生理、心理、社会变化,胎儿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及优生优育等综合性内容。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

儿科护理

本课程是护理临床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以现代护理理论为基础,在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基础上,了解和分别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儿科疾病的护理特点与特殊护理技术,为培养儿科临床护理人才打下基础。本课程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预防以及对患儿进行整体护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小儿,对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提高人类的整体健素质。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是职业教育中专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院外急救与护理和院内急救与护理,重点是急救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技术。本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对各种危重病人的初步处理和抢救配合,并能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为今后从事或参与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 毕业实习 (780学时,30周)

毕业实习时间安排30周。其中内科8周(可含重症监护)、外科8周(含换药室)、妇产科3周、儿科3周、急诊室3周、手术室2 周、社区护理1周,机动2周(可选择用于五官科、传染科、供应室精神科、中医科及需要加强的护理实践等)。

(四) 选修课与讲座

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类。总计300学时以上(包括在校课程学习期间所安排的 263学时和毕业实习期间的讲座约40学时以上),每生必须修满 279 学时。

1. 必选课

(1) 精神科护理学(已选学“精神卫生与医学行为学基础” 课程者可免修本课程相应部分的内容)

(2) 中医学基础

(3) 专业英语

(4) 医学遗传学基础

(5) 人际交流和咨询技巧

(6) 护理礼仪

(7) 精神卫生与医学行为学基础

八、课程及教学时间安排 

(一)基本要求

(1)基本学时分配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33学时,每学时按40分钟计。其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教学见习或毕业实习前强化训练1周,复习考试1周,长假1周,寒暑假 5-6 周;其中毕业实习30周(包括社区实习周),执业考辅导及考试5周,就业教育1周。

顶岗实习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合1 课时)安排(可依据学习实际和实习单位情况灵活安排),3年总学时数为 3500—3800。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学时的 1/3,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 2/3,在确保学生学习问题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应安排在第一学年。课程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 10%。

(二)、教学安排建议

1.png

2.png

说明:

 (1)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课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2)本专业学生只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一门专业方向课程)学习。

(3)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校实际或学生升学等不同的学习意愿,对课程设置及课时作适当调整。

九、教学实施

(一)教学要求

公共基础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既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又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分层教学等方法,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促逬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专业技能课推行工学结合,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要在加强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强化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 把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加强教师的专业示范和个别指导,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增长,确保专业教学既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管理

1.教师必须认真书写教案,并经主任签字认可。再次讲授同样内容时也应根据前次授课效果及反馈意见,并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变化作调整和修订。

2.实施超周备课。

3.教师上课应提前进入教室,严禁迟到、旷课、随意调课、改课、加课(有事请假,教导处统一安排调课),对不按课表上课或旷课者,坚决追究责任,批评处理,限期补课。

4.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安排和控制教学过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密度。基础知识讲清,重点内容讲透,实训要扎实,保证教学质量。

5.教师应合理使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避免将讲课提纲及内容全部或大部份打印在幻灯上照本宣科。

6.在讲课中应有机地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

十、教学评价

应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制定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评价办法,实行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评价实行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公共基础课实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运用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学生所修课程均应考核。

1.学生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选修课程,所有课程均应参加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

2.必修课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2种,各门课程的考核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跨学期课程按学期分别计算;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五级记分制,未通过必修课程考核时,可补考 1 次。

3.选修课的成绩评定采用合格与不合格制,未通过选修课程考核时,可补考1次,补考不合格者需重修。

4.毕业实习各科出科考试须通过,并获得足够学分后为毕业实习合格。

5.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均应进行技能考试, 成绩单列。

6.毕业考试课程为护理学基础及内科、外科、儿科 妇产科护理学.

十一、专业师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5-6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3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专任专业教师应为护理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听要求的业务能力,取得中学及以上职业(专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

十二、毕业要求

(一)学业要求:

修满所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

(二)证书要求

1.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1)护理专业技能达标合格证书;

(2)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证书;

2.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核证书(中级)。

十三、其它要求

1.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资格:中专教师资格,并接受相关专业课程的训练。

2.建立学校《护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3.建立学校《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评价。

 4.建立《护理专业实习监控体系》,对护理专业的实习工作进行全程监测。

 


027-59595873
咨询电话:027-59595873
监督电话:027-59597789
电子邮箱:whggycxx@sina.com
学校地址:武汉市江夏区庙山明泽街6号
乘车指南:
1、自驾:高德或百度导航到武汉光谷英才技工学校即可;
2、武昌火车站、宏基汽车站:乘坐7号线地铁至谭鑫培公园D出口站,换乘929至景湖大道花山一路站下车;
3、武汉火车站、付家坡汽车站:乘坐4号地铁至武昌火车站换乘7号线地铁至谭鑫培公园D出口站,换乘929至景湖大道花山一路站下车;
4、汉口火车站:乘坐2号线地铁至螃蟹岬站换乘7号线地铁至谭鑫培公园D出口站,换乘929至景湖大道花山一路站下车;
微信公众号